AI 如果有实体,应该是什么形态?从 Humane 的 AI Pin 说起
2023-11-16
最近,OpenAI 创始人 Sam Altman 投资的一家科技公司受到一波关注,这家叫 Humane 的公司发布了一款 AI Pin 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它没有屏幕,主要使用语音和手势交互,并利用激光投影可以简单投射基础界面。
由于它是第一款基于 AI 大模型运行的智能设备,所以被认为是一款革命性的 AI 产品,甚至被联想到是否可以取代手机,当然质疑的声音也占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
几个月前我曾看过这个产品的演示视频,是创始人在 TED 上的一个演讲。第一感觉是这个形态有点奇怪,因为它看起来不像是我们平常会佩戴的东西,它像是很多主播会佩戴的收音设备。而其他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我们很容易接受,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手腕上戴个表,现在只不过把它变成智能的。
如果看过《Her》的话,可以发现它可能是最类似里面那款设备的产品——它是私人语音助理,还有一个摄像头可以了解你周边的情况。
但也不完全是,因为剧里主人公其实是用耳机来跟 AI 对话的,同时他也并没有完全摒弃屏幕。例如当主人公听到 AI 播报了一条消息说某明星发布了一组私房写真时,他还是会忍不住掏出手机来看一眼。
可见,视觉上的信息浏览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此来看,其实苹果目前已有的设备就能达到这个目标。它有可以语音交互的 AirPods,以及性能强大的 iPhone,甚至如果它出一个折叠屏的版本,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硬件消费品的创新可能是最难的了,它如果能够成功肯定是因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改变在初期可能会是一种阻力,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已有的习惯。
iPhone 发布于 2007 年,到现在已经 16 年了,2014 年左右 VR/AR 兴起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新的计算平台可能要来临了,但直到现在智能手机仍然是我们最常用的智能终端。
创新可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在现有产品上连贯持续的改进。比如我先做了一个电脑,才有可能在之后慢慢改进把它做成手机。
罗永浩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为什么坚持做手机,因为智能手机是当下最主流的计算平台,如果没有参与这段历程,当下一个计算平台的浪潮到来时,你也会赶不上,因为你没有相关的积淀。
所以目前的状况其实对苹果很有利,除非它躺平不再做新的探索了,也说明小米「人、车、家」所谓全生态的战略提的非常高明。
回到标题,AI Pin 这个产品可能并不是很成熟,而且 AirPods + iPhone 的组合更适合我们当下的使用习惯,而且功能体验更好(如果苹果再有大模型能力加持的话)。
但我们总会更进一步去想,下一个是什么。这个组合如果整合成一个产品,会不会就是 AR 眼镜,它是否是这个定位的终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