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陪伴机器人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2023-12-13
小区里住着一位老人,他养了一只狗叫「巴顿」,我出去遛娃时经常碰见他出来遛狗。
巴顿岁数大了,是一只胖柯基,走起路来肚皮几乎要贴地了。他经常说,巴顿很依赖他,甚至看到他抱他们家的小孙子眼神里还会吃醋。言语中能感受到他对这一状态的享受以及满足。
我对陪伴机器人的兴趣,我想大概是从养猫开始的。
疫情期间在家办公,它会经常跟你抢椅子,或者跳到桌子上从你的键盘上踩过去,又或者,趴在桌子的一角晒太阳,也不知道它是想获取你的关注,还是让你别理它。
后来在跟人讨论陪伴机器人的时候,我经常描述这样的场景:
它不会说话,但你总忍不住想对它说话;
它听不懂你的话,但会给你回应。比如注视着你、摇尾巴、喵喵叫、呼噜呼噜;
它也会经常主动找你交互,比如走过来蹭蹭,或者跳到你的腿上坦然地就地躺下睡觉。
但更多时候,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想答理你。
我曾经看过「一条」的一个视频,讲装修的,但里面提到那个房主就买了一个索尼的机器狗。画面里看到他充满爱意地抚摸着它,但我脑海里想的是,那只机器狗最经常的状态应该是被放置在某个角落里,好几天都没充过电了。
这是对陪伴机器人类产品的第一个总体印象。
当我们在谈论陪伴机器人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些什么呢。可能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倒是想了一堆问题,先列一下。欢迎讨论——
- 什么是陪伴机器人,它有什么典型要素?
- 什么是陪伴,老人和孩子对陪伴的需求一样吗,成人呢?
- 它能提供什么价值,是谁以及为什么需要它?
- 为什么一定要有实体,它应该是什么形态?
- 有哪些典型产品案例,亮点是什么?
- 如果让你来做,你有什么新的思路
什么是陪伴机器人
可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一些比较容易辨识的共性,可以给人们一些归类的依据。
比如:
- 通常都具备人格化属性,例如有拟人或仿生的外观和体态等。又以模仿宠物的居多,所以又叫「宠物机器人」;
- 大多宣称有情感交互能力,可以读懂人的表情,以及自身可以通过显示元素或肢体动作表达一些情感,所以可能又叫「情感机器人」或者「社交机器人」;
- 大多宣称在 AI 能力的帮助下,拥有自学习的能力,也就是随着使用情况的不同,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特点,即所谓的「个性化」。
- 另外,为了实现多模态交互,通常具备多种传感器。例如实现摸头、抚摸肚子,可以识别人脸、可以听取特定的声音等。
什么是陪伴,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陪伴的需求是否一致
有时候越是习以为常的词语可能越难解释,但作为创业者,我们可能要尝试理解潜在的需求。
提到陪伴,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把情景设定为一个独居的老人、一个父母忙碌在外无暇受到照看的孩子,和一个住在出租屋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而至于中年人,似乎就应该是那个给出陪伴需求的一方。
我觉得这个设定太重了。当然,解决特定需求的产品除外,比如帮助自闭症儿童练习沟通和表达能力。
陪伴很难具像描述,它是一种场景,可能更关乎心境,是一种情感的联系,也强调具体的存在。说起来比较虚,这也导致很难精准定义一款产品。
比如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能够陪在身边就是一种满足,不论是一起看书一起玩游戏,又或者你忙你的他玩他的;如果不是父母,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身边,或者有一个玩伴,也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年轻人会把情感寄托在一些具体的物体上,比如摆在桌面的手办、一盆花,或者照顾一个宠物。
成年人未尝不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跟自己好好相处。
老人可能会更在意有没有人在关心自己,我想表达一些东西有没有人愿意听,以及更倾向于真实的接触和感觉。
如果提炼一下,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共性是情感的联结。很多产品强调的个性化,不一定是它进展出了新的独特的技能,更多的其实应该是你们沟通互动沉淀下来的背景知识,只有你们双方共同理解的语境。
另一方面,陪伴不一定要有言语交流。所以也启示我们在做类似产品时,不一定要让它表现得多么善于沟通,也不一定要多聪明,或者另一个词「精明」。
大多时候,我们更喜欢和一个真诚的善于倾听并积极给出回应的人相处。
所以,回到问题上,我们其实想问的是,我能不能做一个通用的产品,满足各个年龄层的人。这对于功能需求型产品是可以的,比如一个 iPhone 可以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个性化的使用方式。但对于精神需求的产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内核,但至少在形态上应该各有特点。
它能提供什么价值,是谁以及为什么会需要它
灵魂发问。
如果某一款产品在宣传时从来不强调它有哪些具体的功能,你可能会认为这个团队疯了。
所以,陪伴机器人厂商总要罗列一些功能点来说服用户下单。
- 比如我有摄像头,还可以自主移动,当你出门上班时,你可以远程操控它来看家里的情况,来看家里的宠物。
- 或者我有触摸传感器,你可以像撸真实的猫一样来抚摸它,甚至你可以像哄孩子睡觉一样让它睡着。
- 这类产品永远不缺乏想象。例如都在宣传的情感交互能力,他可以识别你的情绪,当感受到你难过时,可能会唱一首歌来安慰你。
诸如此类,当看到这些功能点时,我总觉得没那么有说服力。比如,我为什么不直接买一个摄像头,我为什么不直接撸真实触感的猫,它为什么是唱一首歌、而不是跳一个舞,或者说一句安慰的话,或是来蹭蹭我的脸。
我们可能花费很大的精力架构一个高级功能的产品,**但实际体验下来,它就是一个机械玩具。机械地执行一些程序,我们也很清楚它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这里面典型产品是优必选的悟空机器人,你可能玩个十分钟,它的套路就完全摸清了,然后再也不想理它了。
我是最近才了解到「棉花娃娃」这种从饭圈流行来的新型公仔。电视剧《黑镜》里也有一集讲了这个主题,人们出于对明星偶像的喜欢,会非常愿意买一些周边,而这种集合了偶像特质的玩偶,自然更符合他们的预期。
以及最近大模型技术的明星落地产品 character.ai,我可以直接和我喜欢的原型人物来对话,这简直实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想法。
这些都是满足情感价值的很好的例子,只不过都更专在某个领域或特定人群。
类似的,陪伴机器人也是满足情感机器人的产品,这点完全可以大声说出来。有些厂商会宣称是家庭的新成员,我比较喜欢这个定位。但这个新成员是什么样,用户不太容易理解到。其实不如直接就叫新型宠物、智能宠物或类似的名称。
毕竟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宠物,如果不是亲自养的话,也会喜欢跟宠物的互动。
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一起成长的有趣的玩伴,对于年轻人,是一个情感依托,对于成年人,它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前的交流和沟通,对于老人,更能填补空落的内心。
这样去想,好像一切都明晰了起来。
所以,相比描述它是什么,我们倒可以很明确地说它不是什么:它不是保姆、不是管家、不是助手、不是机械玩具、更不是儿童的学习机。
为什么一定要有实体,它应该是什么形态
大语言模型的诞生,让人们看到了通用智能的可能。所以我也想过一个问题:
如果出现了通用人工智能,那我们大多数产品要做的工作,是不是就只是给它定制各样的外设和外壳,甚至它根本不需要硬件载体?
科幻作品《Her》里的人工智能助手 Samantha 是没有实体的,它只是一个软件,结合了摄像头和语音交互。
如果它是功能类产品当然没必要有实体,但对于情感陪伴,人们必须感知到真实存在的物体。《Her》里面在产生感情后,Samantha 也说过 TA 最遗憾的是没有身体。
日本的很多机器人产品都在强调情感,比如有一款设计很可爱的机器人叫 Lovot,他们团队分享过一个背后的研发故事,曾经有一个老人在看到某个人形机器人后说,如果它的胳膊摸起来是有温度的就好了,这个想法触动了他们来开发 Lovot。
但问题是硬件形态没那么容易自定义,怎么样做到让大多数人都喜欢呢。
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个人,他的回答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让大多数人不反感。
回看我们身边的物体,我们如今用得最多的硬件消费品——手机、电脑,基本都长得差不多,但毛绒玩具、各类手办等,其实有非常多同样受人喜欢的不同的形象。
当然有一种可能是真的实现像棉花娃娃一样的个性化定制。但这个前提是,我们把软件功能也模块化,可以灵活地增减,对应硬件模块功能,比如是否能移动,是用轮子还是双足,或是四足,有没有胳膊,几个关节……
这可能不太现实,而且也有点偷懒。想想我们在面对一款手机N个型号时的纠结吧,别再制造这样的难题了。
还有一些思路:
- 增加皮肤,比如戴个头套,穿个衣服
- IP 实体化,这个是迪斯尼更有优势的事情
- 模块化拼接,简单的乐高
- 用全息投影的方式显示可自定义的虚拟形象,这是日本一家公司推出的产品叫 Gatebox,也是很有意思的尝试。
思路分享
我先分享一下两年前的思路。
当时我在调研论证机器人宠物这个方向,但需要有一个具备说服力的理由。所以跟上文提到的一样,在情感价值之外,需要有几个具体的功能点能打动用户。
当时想针对儿童群体,但考虑到买单的是家长,所以当时提了一点叫 「让家长觉得有用,让孩子觉得好玩」,让家长觉得孩子能学到东西,让孩子觉得它有了一个亲密伙伴。
今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如果一句话总结,我觉得陪伴机器人的本质,是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体。
这并不是说它的外观形态,而是想强调我们在进行产品定义的时候,应该首先把它置于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它可以自己独立运转,并且不是按照固定的程序指令。
比如它会自己探索周边的世界,自己决定去哪个方向,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要停下来,当遇到外界的交互时,比如看到熟悉的人,或看到同类机器人,它可以主动示好,也可以视而不见;它可以听从用户的指令,有的时候可能也不想理会。
相比自如的对话沟通能力,我觉得这应该更能发挥 AI 的价值。
考虑到我们有可能把它做成一个通用的产品,那就要在软件上有类似 app store一样的不同技能包。孩子、老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并持续交互、不断深入的应用场景,真正实现由用户和环境来塑造属于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 AI 生命体。
好产品是成长出来的,不是定义出来的。希望有机会在这个方向实践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写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