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小米汽车这把肯定成了
2023-11-21
我个人不太理解很多大厂的所谓战略口号。
比如「汽车机器人」、「人、车、家全生态」,还有什么「1+X+N」。似乎写文章前先占一个好标题读者判卷时能给个高分,那「人、车、家全生态」这个响亮的口号我觉得可以得101分,多一分不怕你骄傲,妙得李想都直拍大腿。
都说小米擅长营销,我觉得并不是,起码雷军本人不善于经营品牌形象和营造舆论,不然怎么会被华为粉丝搞得无可奈何,自己只能在微博上叹一声「唉」?
我刚毕业那会正值雷军重新出道做小米手机,看过很多他的采访报道,首先是仰慕他的个人能力,其次认可他做事的理念,比如,认真做产品、价格透明、不搞机海战术,随之这种理念扩展到生活领域,推出了充电宝、插线板、电饭煲等一系列即使非小米手机用户也会抢 F 码购买的产品。
价格透明这点其实是让友商非常忌恨的一点,你想人家原先各种铺线下渠道去推销自己手机,推销员拼命吆喝因为卖一台就有一笔提成。但小米手机把价格做这么透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这个品类的价格认知。
比如 2011 年左右,我见同学花 3000 多块钱买一部华为手机,就很不理解(当然人家现在更高端了,好像也没有人置疑了)。
当然后来的发展证明,线下渠道的力量不容颠覆,小米也在后来不得不跟随,只不过是用 IoT 的产品来填补利润。
同样改变的还有小米艰难的冲击高端之路。他似乎做了一些违背初衷的决定,大概是因为市场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与之类似的还有,小米一路不停跟随行业风向变换的各种赛道。
比如今天是 VR,后来是智能音箱,再后来是机器狗,然后又有大模型。从手机+IoT,到AIoT,再到全生态,好像版图越来越大,但没有一项是自己真正沉淀出来的。
大厂可能就是这样,唯恐错过什么,唯恐被什么颠覆。但也有一种可能,一旦这样就根本没有精力停下来真正探索打磨未来的某个东西,永远不问为什么,而永远是一个追赶者的姿态了。
最可惜的其实是 VR,当年已经跟业界主流 Oculus 进行合作了,后来还是放弃了。如果坚持下来,现在不就又到了一个出牌机会了?
最搞笑的是,今年还抢在苹果发布会前一天推出了 AR 眼镜的概念视频,可能是抢个热点吧,亦或提前声明一下我不是总借鉴苹果,结果苹果根本就没做这个形态。
当然,小米汽车可能不一样,因为它看起来跟当年的小米手机很像,甚至某种程度上各方面条件要更好,因为气氛已经烘托好了。
比如,在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厂商的努力下,大家对国产车已经非常认可并且愿意付出一定程度的品牌溢价,是真心觉得车好,而并不是像当年小米手机一样觉得性价比高。
大佬出场造车的气氛也烘托到位了,决心下定、钱到位,场子也热起来了。而且面对这种成熟品类,小米可以说驾轻就熟,方案比较明确,外观好像花钱就能解决,而配置方面就是小米的传统艺能了,软件交互又是小米的强项。这一把谁看了都不得不慨叹你就是上天之选。
我像一个老米粉一样絮絮叨叨半天,最想说的还是品牌气质,既然拔到「人、车、家全生态」这个高度,股价并没有实质变化,那咱能不能忘掉股价,忘掉所谓的营销,忘掉战略,忘掉宏大的词汇和数字,把心思都埋到产品中去?
等一下,我好像拿错剧本了。对不起打扰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