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到来的瑞幸 2.0 和假「情怀」的消亡
2023-10-23
瑞幸最近又出圈了,酱香拿铁一夜间成为全民热议话题,可以说喝瑞幸已经是一种时髦了。这个转变真了不起,毕竟瑞幸最初只是一个提供性价比咖啡的品牌。所以说瑞幸团队确实不一般。
之前看过一段话,说国内的咖啡产业从业者都要感谢瑞幸,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确是培育市场的最大推动者,让更多人接受了咖啡;另一方面,它给了更多人以信心,证明纯粹的做好咖啡而不掺杂其他别的因素(如空间属性),在国内也能成功。
1
瑞幸给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什么?
- 小店模式,精简其他不必要的成本,提供高水准的平价咖啡,让消费者纯粹为饮品本身买单;
- 简化饮品结构,全面使用自动化机器,数字化运营管理人员、设备等;
- 让员工成为「按键咖啡师」,极大降低人员培训成本和能力依赖。
这些因素是瑞幸确保开一万家店也能基本上做到标准出品的关键,所以有人说瑞幸其实是在门店开了家现磨咖啡工厂,是很形象的。
当然瑞幸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饮品本身还不错,比如生椰拿铁的确俘获了大多数国人的味蕾。
那么它有缺点吗?
应该说还有升级的空间。
当店里的咖啡师自嘲为「按键咖啡师」的时候,这已经跟「流水线工人」差不多是一个概念了。之前有篇文章讲《困在算法里的骑手》,我觉得瑞幸的咖啡师可能会有同感——
- 要求你熟记 SOP;
- 监测你完成一个订单的时间;
- 摄像头实时监控工作台,看你有没有注意卫生细节
- ……
咖啡师本来是一个技术工种,到这里突然转变为了熟练工,培训一周上岗,这对行业来说是进步还是倒退?市场份额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2
科技圈很讲究颠覆,未来什么能「颠覆」瑞幸呢,大概率不会是走同样思路的库迪。
几年前我因为对 C 端机器人的畅想进入了机器人圈,最后走上了做 B 端产品的道路,但找到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此也成了我个人的一个执念。
在跟人讨论用机器人来做咖啡这件事时,大部分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在记配方、重复执行固定的流程方面,机器人相比人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套逻辑用在工厂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说让机器人来做咖啡,那就要皱一下眉头了;
或者,让机器人炸个薯条听起来没啥问题,但你说让它来炒个菜,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是吧。
我最近想通一件事,机器人这个词太宽泛了,在没有见到实际的产品前,大多数人是凭借着自己现有的认知来想象那个场景,而这当然是受局限的。
3
瑞幸没有「颠覆」星巴克,就像世界上很多其他的事情一样,人们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面对新事物时,我们一方面想象究竟不够,另一方面就会走极端。就像一谈论起机器人开店,很多人下意识就会去想,未来店里都是机器人了?那肯定不行,咖啡还是个服务业嘛。
是,但你有没有注意到,瑞幸已经让人忽视了是谁给你做的这杯咖啡,店员也基本上跟你没有互动,甚至即使你到店也只能通过手机 app 下单。
但这也不妨碍瑞幸订单量的火爆。
瑞幸凭一己之力将咖啡的神秘面纱揭下来不少了,但还不够。
比如,在跟一些人聊起手冲咖啡的时候,大部分人给我的第一个反馈就是,手冲咖啡需要的不是效率,而是情怀、是沟通。
怎么讲呢,这只是当下各种因素交织成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事实的全部——
- 能把手冲咖啡做好的咖啡师,少,导致——
- 门店很难做好手冲咖啡的出品,所以一般就不做了,导致——
- 接触手冲咖啡的受众很少
- 门店很难做好手冲咖啡的出品,所以一般就不做了,导致——
而因为订单少,所以能做手冲的店只能通过溢价来平衡成本,而所谓的「仪式感」是最合适的包装了。
4
标题特意强调了假情怀的消亡。什么是假情怀?
按智能硬件行业来举例,假情怀就是 790 元的手环被 79 元的手环打破原形。
情怀不是外衣,他是一个能力。就像工匠精神,大家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不是理念,而是最终交付的作品。我们只能说透过作品看到它饱含了工匠精神。而不是个人外表包装,看我做事时的姿态是如何工匠精神。
情怀也是一样的,这个情怀指的是对咖啡真诚的热爱和专注且长期持续的投入,不断地精进咖啡的专业知识,并乐于去把自己的积淀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无论是通过咖啡还是营造的氛围。
我们走进一个咖啡店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
- 有可能我们约了人想找个地方聊聊天;
- 或者上班路上顺手带一杯作为精神食粮;
- 也可能是走到一个地方看到阳光洒在一个不错的门头上被吸引了目光;
- 或者喜欢某个咖啡店主平和自信的生活态度或者充实有趣的生活方式;
- 更有可能就是在家周围定位到一个熟悉的人或者环境。
那么店的类型就会是多样化的。
还是那句话,市场足够大,如果你不是贪婪地想着要搞个大事件来「颠覆」现状,而是想明白自己的初心,也许一切就变得柳暗花明了。